在18世纪末,法国开始悄然渗透到中国的南方邻国越南。到了19世纪50年代,法国在拿破仑三世的领导下,逐步占领了南部的越南,并于70年代将触角伸向北部,意图将越南完全纳入其殖民地。法国驻海防的领事土尔克曾对传教士们解释,占领北圻的必要性中金汇融,称这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。“凭借这个基地,一旦欧洲列强开始瓜分中国,我们将是最先进入中国腹地的力量之一。”他的言论透露出法国对未来的雄心勃勃。
普法战争结束后,法国的金融资本迅速崛起,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,茹费理内阁凭借在巴黎公社的镇压取得了权力,并开始发动对越南北部的侵略行动。1883年,法国军队进入北圻,并迅速占领了河内。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法军遇到了由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的强烈抵抗,尽管清朝派出的援军不断遭遇失败。
展开剩余83%越南在清朝的统治下是一个藩属国,越南国王需向清朝皇帝朝贡,清朝则负有保护越南的责任。然而,清政府采取了极为妥协的外交政策,面对法国的侵略行为,始终没有做出有效的反应。1884年3月,茹费理内阁不仅要求清朝撤除在越南北部的驻军,还要求越南承认法国的保护国地位。一个月后,中法两国在天津签署了《中法简明条约》,此举标志着法国对越南的控制得到了正式承认。
然而,签署条约后,法国依旧不满足,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。法国要求清朝赔偿军费2亿5千万法郎,这一要求让清政府感到极为不满,但在曾国荃的领导下中金汇融,清政府派出使者与法国公使巴德诺展开谈判。英方的赫德也参与其中,共同施压清政府,然而谈判最终未能达成协议。
1884年7月14日,法国舰队在孤拔的指挥下,以“游历”为名,悄然进入福建马江,制造事端。面对法国舰队的挑衅,清政府依旧选择了妥协,企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。孤拔的舰队进入马尾港后,与清朝的舰队平行停泊,威胁着福建的造船厂和沿岸的防御设施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法国舰队继续在福建海域寻衅,清军的反应却始终迟缓。法军舰队以舰船数量和火力的优势,对福建的防线进行了多次威胁。在这种情况下,福建的防线似乎毫无准备。李鸿章身为北洋大臣,尽管在中国与法国已进入战争状态时,依然抱有幻想,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问题。
在福建前线,许多官员表现得既懦弱又无所作为。1883年法国开始侵略越南北部时,李鸿章主张求和,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。张佩纶当时在督察院任职,激烈批评李鸿章屈从法国“奸计”,而自己则坚决主战。然而,到了福建前线中金汇融,他却变得同样胆怯,拒绝采取任何有效的战斗准备。
1884年7月3日,张佩纶受命会办福建海疆事务,抵达马尾。途中,他曾到天津拜访李鸿章,得到的暗示是尽量回避战斗。张佩纶南下的使命更像是做个“甩手掌柜”,没有真正的战斗责任。抵达马尾后,他与福建的官员何如璋等人开会,商讨防御工作,但这些大员们的无所作为和缺乏战备意识让张佩纶感到失望。当地驻军如“凯字营”、“潮普军”等,士气低落,训练不足,面对法军的精锐,他们根本无力应对。
在法国舰队进入马江的40多天里,清军对法军的种种挑衅视若无睹。张佩纶和其他高层官员继续劝阻下属不要主动出击,认为战争应由法国开打。何如璋甚至严令水师不得先行开火,结果清军的反应完全迟缓,错失了防御的最佳时机。
面对日益加剧的局势,民间群众却希望能够主动出击,许多民众表示愿意与清军一起参与抗敌,但这一请求最终被压制,直到局势变得更加紧迫,才获得允许。8月17日,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和谈已经破裂,开始撤回谈判代表,但对于军事行动的指令依然模糊,清军的反应迟缓。
8月19日,法国再次提出勒索的最后通牒,要求清政府在48小时内作出答复。清政府拒绝回应,导致中法谈判完全破裂。随后的几天里,孤拔指挥舰队向福建马尾发动了猛烈的攻击。法军舰队在退潮时发动攻击,利用清军舰只的严重不备,迅速击沉了大量中国舰船。
最终,清朝福建海军惨败,损失了50多艘舰船,其中包括11艘军舰和19艘商船。福州的马尾造船厂也被摧毁,战斗中有2000多人阵亡。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妥协和福建前线官员的无能,尽管大量爱国军民奋力抵抗,但由于指挥不力,战斗最终以清朝的惨败告终。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的一次重创,也反映了清朝末期政府的腐败与衰弱。
然而,这次失败也昭示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过,他们的勇敢与顽强抵抗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