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抗日战争的初期,八路军为支援正面战场作战,积极参与了许多战役并在国民党军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尽管双方在作战、补给、扩兵以及领土划分等方面存在摩擦,但由于双方始终把团结放在第一位,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及时解决。随着局势发展,国民党大部分军队在渡过黄河南撤后,八路军则在华北开展了敌后抗日战争,成功扭转了战局,并且在此基础上,国民党军队也得以北上恒财网,暂时回驻中条山区和冀鲁豫边区,总兵力达到30多万人。这时,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,曾经的友军中,一部分不再积极参与抗日行动,反而对八路军刚刚收复的失地产生了觊觎之心,纷纷制造冲突,并上演了许多令人痛心的血腥事件。1938年,八路军在敌后迅速壮大,而到1939年,战斗转向了应对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阶段。
抗战初期,国民党军队在仓促撤退中失去了河北一带的控制,部分残军、地方势力甚至一些土匪和会道门,纷纷挂起了抗日旗号,招兵买马,逐步建立自己的政权,占据了地方。而日本则借机收买败类,成立了伪政权——维持会,肆意掠夺民众,导致社会秩序彻底崩溃。
与此同时,在中国共产党北方局的领导下,河北各地也在积极组织抗日武装,展开了坚决的反抗。特别是在冀中,1937年10月,原国民党东北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拒绝随大军撤退,并且带领地方党和游击队联合,誓师抗日,直至1938年4月,他在冀中38个县的范围内建立了抗日政权,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。在冀南,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东进部队于1938年1月到5月之间,开辟了20多个县的抗日局面,逐步建立起各县的抗日政权。
展开剩余71%冀中和冀南都处于华北的平原地带,地理位置优越,扼守着平津南下的平汉、津浦两大铁路干线。这一带人口众多,资源丰富,是华北粮食、棉花的最大产区,同时工商业和农副业也相对发达。控制了冀中和冀南,不仅可以在军事上对敌人构成威胁,还具有极大的经济战略意义。
然而,国民政府对八路军在敌后成功收复的大片失地,最初表示赞扬,但随着局势变化,心态逐渐转向嫉妒和敌视,特别是想通过复杂的河北局势,进一步扩大其在冀中和冀南的影响力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共长江局书记王明提出要通过南京政府的合法性,推动河北地区的抗日政权合法化,并建议由蒋介石派人担任河北省省主席。蒋介石同意这一提议,并开始物色合适人选。
蒋介石希望找到一个既能为其所用恒财网,又能获得共产党支持的人选,而共产党也希望找到一个既能为蒋所接纳,又能与共产党合作的人物。这时,冯玉祥出面担任中介,推荐了其旧部、西北军的将领鹿钟麟。鹿钟麟曾参与冯玉祥发动的“首都革命”,在当时声名显赫。1938年,蒋介石处决了韩复榘,而鹿钟麟则在军法审判中担任副审判长,赢得了主战派的信任和支持。最终,蒋介石决定任命鹿钟麟担任河北省政府主席、游击总司令及河北省党部主任。
鹿钟麟在洛阳准备就职,但他面临选择前往冀南的道路。两条路可供选择,东路经过日军封锁线且土匪猖獗,鹿钟麟认为太危险,因此选择了另一条由八路军开辟的相对安全的北路。为了确保安全,鹿钟麟派遣政治部副主任申伯纯与八路军联系,争取支持。
申伯纯是中共地下党员,见到彭德怀后,向他介绍了鹿钟麟的背景。彭德怀考虑后表示,虽然鹿钟麟主张抗日,但对共产党的态度仍然不够明确,因此提议鹿钟麟暂时留在太行山,避免过早进入冀南。尽管如此,鹿钟麟依旧坚持前往冀南,准备继续他的政治布局。八路军则同意他前往,并维持现有的抗日政权结构,确保地方政权稳定。
然而,鹿钟麟在冀南的表现并不如预期,他与地方武装的关系错综复杂,甚至与日伪合作,制造了不少冲突和摩擦。八路军总部对此采取了谨慎态度,并在战后报告中表示,因鹿钟麟的行为,原本希望与他合作的计划不得不作罢。
在此背景下,日军于1938年11月对冀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扫荡,鹿钟麟的部队虽成功转移,但整个冀南地区的局势迅速恶化,民众苦不堪言。与此同时,八路军继续加强对敌后抗战的组织和防御,稳步推进华北的抗战局势,并做好了应对日军进一步扫荡的准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腾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